工商活動的冷熱與消長,是觀察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重要指標,市民的生計、就業與消費能力皆仰賴於此。雖然根據2009天下雜誌縣市競爭力調查,台北市各項經濟活動指標遙遙領先各縣市;然而事實上台北市的營利事業銷售額自2005年底從131兆一路下滑,到了2008年底跌到11.8兆,郝市長執政三年以來,營利事業銷售額成長率為-7.3%;而同一時期,企業營利規模僅有台北市六分之一的高雄市,營利事業銷售額卻逆勢成長11%(2.1兆到2.4)。從首長在招商引資促進商業活絡的策略與努力來看,難怪郝市長比不上陳菊市長。


1.台北市營利事業銷售總額與高雄市相較

營利事業銷售額

台北市

高雄市

2006

128386

21677

2007

126941

23601

2008

118930

24066

銷售額成長率

-7.3%

+11%

 


北市商業活動力下降,營利事業銷售額衰退的原因,要從生產與消費兩個層面觀察。生產面主要因為新設及遷入的企業家數,不敵停業、外移的家數,導致整體產業的生產力不足所致。根據商業處提供的數據顯示:郝市長初上任的2006年底,公司登記本市的家數約有167360家,直到2009年底,登記家數剩下158856家,足足減少了8500家。


台北市公司登記家數減少的原因,除了受景氣影響歇業及停業的公司外,更多的是受不了北市辦公室租賃經營成本而外移的企業,這些企業多半選擇落腳於台北縣。北市產業外移北縣與人口外移有著正相關性,這表示台北市人口外移的原因,除房價房租因素外,更可能是隨著企業外移而出走。郝市長執政的三年來台北市外移人數達30791人,同時間北縣移入人數達63188人;而同時期原登記公司由北市遷往北縣的企業家數就6137家,佔遷出企業總家數(9008)近七成


近幾年有相當多的中、大型企業總部,如為了降低營運成本,將整個營運總部遷往北縣各地區,因此大量的上班族隨企業而移動居所。北市企業外移造成工作、就業機會的外移,更可能是大量人口移出北市移入北縣的主因。但是大型產業外移,更影響產業聚落的活動,例如聯合報搬往汐止,連帶讓周邊的餐飲店家失去了失意;另外電視產業移往內湖重劃區,周遭作為供應鍵下游的小型製作、剪接公司卻因地價因素,卻無法和大企業一齊移動而增加營運成本,甚至失去生意,降低競爭力。

企業規模

公司家數

遷出

遷入

停業

遷往北縣

2006年底

167360

 

 

 

 

2007年底

164576

3220

2098

2568

2211

2008年底

160996

2999

1939

8598

2042

2009年底

158856

2789

1908

6346

1884

資料來源:商業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建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